中国土特产论坛BBS| 广告热线:027-85302667 | 设为首页 |

             
巴乌—主要流行于红河、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区

网址:中国特产网

进入论坛
来源:中国土特产114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巴乌

     

  巴乌主要流行于红河、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区,是彝、哈尼、傣、佤、布朗、苗等少数民族的簧管乐器。巴乌的制作比较简单,取一段长约26到28公分的竹管,在上端近节处的一侧嵌上一片三角形的铜质簧片,竹管上钻开8个按音孔,能发出6个到9个的音。这种乐器很奇特,说它像汉族的箫吧,却是横吹;说它像汉族的笛吧,却又没有笛的声音清脆。这主要是因为它在上端的触口处安了两片铜制簧片而不是像笛子一样贴上竹膜,所以音量就不大。

      巴乌的音色非常地柔美悦耳,很像一对钟情的恋人在窃窃私语,低诉衷肠,所以,彝族、哈尼族、苗族青年谈恋爱时,常用它抒发自己的衷情,傣族的歌手“赞哈”演唱时,定要巴乌作伴奏,在许多的娱乐场所,更少不了巴乌。巴乌由于吹奏方式的不同分为直巴乌,横巴乌、双管巴乌3种,演奏技巧主要有连奏、吐音、波音、滑音等,广为人知的传统乐曲有彝族的《约调》,哈尼族的《串田地》、《傍晚的声音》,苗族的《情调》、《约会》,傣族的《咧少调》、《赞哈调》、《芒市坝子调》等。

      巴乌除竹管舌形铜簧片的形制以外,还有用细毛竹或山苇、空心草制作的矩形竹草簧类巴乌,这类巴乌因为地区、民族的不同以及开音孔数的不同,形成厂名目繁多的称谓,所形成的音列样式也是五花八门。

      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哈尼族民间流传着关于巴乌的—个古老故事:相传很久以前,美丽的哈尼姑娘梅乌与英俊的小伙巴冲相爱,他们心心相印,发誓永不分离。不料贪婪的魔鬼却要强娶梅乌姑娘。勇敢的梅乌始终坚贞不屈,一言不发。震怒的魔鬼竟然割掉梅乌的舌头,丢进了深山。一天,被魔鬼残害得不能说话唱歌的梅乌,在一只白鹇鸟的带领下走到一片竹林,突然,风狂雷鸣,豌豆大的冰雹打在竹子上,发出叮咚的响声,梅乌大受启发,砍来黄竹烙了洞,又把口弦样的簧片嵌在上面,吹出了如泣如诉深情委婉的乌嘟声,抒发对心上人巴冲的思念、对魔鬼的痛恨。动人的巴乌声越过重山峻岭传到巴冲耳中,他历尽艰险,循着动人的巴乌声,终于找到了心爱的梅乌姑娘,后来人们就用他俩的名字为这种“会说话的乐器”取了一个名字——巴乌。关于巴乌起源的传说故事还很多很多,它们说明,巴乌是聪明智慧的各族人民在劳动中发明创造的。解放后几十年间,巴乌的研制改革工作一直在进行着,经过改革加键的巴乌,在保持传统巴乌浑厚柔美音色的前提下,扩大了音域、音量,并且还能调微,能转四个调,能奏出各种滑音、打音、吐音、颤音、飞指、抹音等技巧音。巴乌的创作曲目也更为开拓,它不仅可以演奏传统的地方风格曲目,还可移植外国乐曲,如日本的《北国之春》等。

 
 
 风景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