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特产论坛BBS| 广告热线:027-85302667 | 设为首页 |

             
大美青海 走进一个你所不知道的玉树

网址:中国特产网

进入论坛
来源:新京报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这座堪称世界第一大的玛尼石堆位于玉树结古镇东的新寨村,25亿块玛尼石堆砌在一起,有3米高,一个足球场那么大,门巷和石墙上挂满彩色,这里的玛尼石出自不同年代,上面刻有经文、图像,风格迥异。

 

  大约在4000万年前,欧亚板块撞击的造山运动把原本是一片汪洋的特底斯古海奇妙地变成了地球的屋脊,千姿百态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就是对这片地球高地慷慨丰盛的馈赠。而玉树,是处在地球屋脊腹地上重要的驿站,它曾是唐蕃古道上的重镇,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腹地上的驿站,意味着重要、高远、难以到达,必须经过。那时,在一个拉萨人眼里,玉树所处的康巴地区是边远之地。

  以现代交通为例,解放前的青藏公路就是现在的青康公路宁玉(西宁—玉树)段。东北起于青海省会西宁,西南至玉树地区的结古,全长827公里。该线大部分在海拨3000米至4000米高原上,跨越黄河、长江的发源地带,是民国时期我国西北的第一条高原公路。该路终点为结古,毗连川康,是四川、西藏、青海交界处的一大货物集散地,也是青海乃至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等地僧俗赴藏朝拜的重要路线。同时这段公路还肩负沿线各地农牧土特产品的外运和各族农牧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的繁重运输任务。建国后修建青藏公路,这个重要的驿站选择了格尔木,玉树似乎被搁置起来……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赛马会上的帐篷城。赛马会是草原上的狂欢节,是当地牧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大山大河切割包容多样青海文化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从长安(今西安)到拉萨,整整跋涉了两年。当她站在日月山上四顾苍茫时,从今天的角度看,其实她到达了一条自然人文地理分界线上,这是青海农牧区的分界岭,山的东面是湟水河流域,是以汉族为主的农业区;而西北方的河流则注入内陆湖———青海湖,是藏族蒙古族放牧牛羊的天然牧场。继续走,呈现在她面前的是连绵不断的高山峡谷和山原地带,地形异常复杂的玉树地区,北面是昆仑山,南面是唐古拉山,东面是巴颜喀拉山,西面则是缓坡满岭的可可西里,群山错落,东西呼应,在这里,海拔超过5000米的山峰有2000多座。

  ●康区玉树

  自古以来,玉树就是唐蕃古道上的重镇。它被认为是整个青藏高原的地理中心,玉树州府结古镇在西宁和拉萨连线的中间,和川西靠近,南接横断山脉北段,其战略地位很重要,卫藏和安多之间,也是内陆汉族之间交通,都要经过康区,其中玉树和德格、昌都等地,是重要交通枢纽。“玉树属于康巴藏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扎巴老师告诉记者。

  康区地理范围大致与横断山脉重合

  “巴”在藏语里是“人”的意思,“康巴”即是居住于康区的人之意。康是一个历史概念,据《西藏志》载,西藏按照风俗习惯和语言等的不同,把藏区划分为三个部分:康区、安多、卫藏。玉树虽属康巴地区,但因行政上长期属青海省管,而青海省的大部分藏区属安多藏区,因此玉树的社会文化兼有康和安多两者的特点。康区因为半农半牧,经济相对发达,人也高大威猛,在民间传说里被称为“人域”,包括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全部、阿坝州的一部分,云南迪庆和西藏昌都;卫藏是指西藏除昌都和藏北以外的今天西藏自治区,被称为佛法域;安多是指青海除玉树以外其他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阿坝州的一部分,因为主要是畜牧业区,被称为马域。解放后,传统的安多和康区地域被分归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5个省区。

  玉树由此成为青海省唯一一个康巴藏区,青海其他都是安多藏区。从地图上看更容易理解,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格勒老师在《康巴,拉萨人眼中的荒凉边地》一书中称,康区的地理范围大致与横断山脉重合,我国青藏高原的横断山脉,是世界上地形变化最为复杂且最为奇特的地方。

  没有什么比“人”更能代表一地的文化特色,例如说康巴汉子,世代生活、栖息在川、滇、青、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地区,保持了较多他们从北方来的祖先血统的缘故,严酷的自然环境,塑造了康巴人强悍豪爽的性格。康巴汉子往往盘头结辫,脸庞黑亮,目光如炬。

  服饰歌舞等康巴符号如今多见于节庆现场

  横断山脉也培养了他们走出深山经商的传统。所以藏区的巨商大贾中康巴人是最多的。康巴服饰也独具特色,主要有藏袍、无袖坎肩、围腰、袍裙、长布衫等;脚下喜欢穿传统藏靴;帽类以金盏帽、礼帽、狐皮帽最为流行;男女装饰极为丰富,一般由金、银、玛瑙、珊瑚、松耳石等精工细做而成。最显示康巴人华贵的要算女性的头饰了。许多到过康区的人都说,凭借康巴藏族人家的摆设不能判断他们的富有程度,只有看到女主人的头饰才可以做出判断。当然,在今天的康巴地区,这些标志性的符号大都只存在于节庆表演的现场。

  康巴地区的歌舞飘逸潇洒、刚劲有力,尤其是玉树的舞蹈,雄健流畅。传说当年迎娶文成公主时,就有玉树的歌舞队。现在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康巴艺术交流节,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康巴文化,目睹康巴风采的机会。2007年康巴艺术节的主会场就在玉树离结古镇5公里的扎西沟宽阔的草原上,由于康巴艺术节由青海玉树州、四川甘孜州、云南迪庆州和西藏昌都地区等三州一地轮流联合定期举行,所以也称“青、藏、川、滇毗邻地区文化艺术节”,在节日的现场,各种主题表演可以看出玉树地区的文化符号,例如赛马会、冬虫夏草、藏羚羊,还有身穿蓝、黄、白色衣服的舞蹈者分别代表长江、黄河、澜沧江。

六月会是热贡地区最盛大的民间节日,图为村民争着让法师给自己的左右腮帮上钎。

 

  ●三江源

  精确位置至今争执不休 如同世博会青海馆就以“三江源”为主题一样,是“中国水塔”,但三江源头的精确位置究竟在哪儿,却是专家们都争执不休的话题,只能说它们都发源于青海南部的江河源区。1994年,英国探险家米歇尔·佩塞尔曾到达鲁布萨山口,认为那是澜沧江扎那曲的源头。中科院的专家们并不认同这个结果,他们倾向于更深处的加果空桑贡玛曲。而在当地的老百姓看来,扎那霍霍珠地才是真正的澜沧江源头。这里的18个土包下个个都有一泓泉眼,牧民们在一个泉眼旁摆起了一个玛尼堆,放上了牛头、哈达,郑重地将它标记起来。

  曾多次考察中国江河水资源状况的汪永晨告诉记者: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个地区,因此就有了“中华水塔”的美名。但是全球变暖也来到了这里,冻土水位大为下降,大片的草场面临干枯死亡,红色斑斓的狼毒草已经在这里盘踞下来,最终会将草场完全吞噬。汪永晨想起在黄河源头第一乡曲麻莱住的那晚,早上起来,旅馆里连洗脸水都没有,街上有卖水的叫卖,五毛钱一桶。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气象局的监测数据表明,近年全县常年性积雪已经减少了95%,域内50%的河流断流,没有断流的河流流量减少了50%。

青海省同德县过马营镇牧区的牛羊在冬季牧场吃草。牧区牧民到了冬季,一般到海拔高的山上放牧,俗称“冬窝子”

 

  河边上千年的石头没有人捡走

  在这里,生活垃圾和人们的信仰一样真实存在。汪永晨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玉树的结古寺,这是一座藏传佛教中萨迦教的寺庙。松赞干布在这里留下过痕迹。当问僧人们为什么都光着脚时,他们说6、7月份他们要光一个半月的脚。为的是不要在小生命刚刚出生时踩伤它们,哪怕是一花一草,都是有生命的。她还看到过一个藏族妇人在河边打水,先舀三瓢,敬天、敬地、敬河,然后再往桶里舀水。在玉树,看着河边扔在地上的这些上千年的石头,汪永晨问当地人,这些石头没有人捡走,拿回家吗?绝对没有。这些石头属于这里,它们是保佑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为什么要拿走,怎么可以拿走。对于当地人来说,那么简单的道理,这是属于这片大山,这条小溪的石头,为什么要拿走?外面来的人,能理解吗?

  特别的康方言和坚定脸庞

  去过康区玉树的人知道,即使自己懂一些藏语,听玉树的藏话方言仍会不知所云。在卫藏、康和安多三大方言中,玉树话虽属于康方言,但特别的地理位置赋予玉树话许多特别之处。不过即使言语不通也问题不大,康巴人直爽的性情、立体感强的面庞依然能引人走近他们。

在拉萨,女子们通常是这个装束。

 

  ●语言

  “卫藏”、“康”和“安多”三大方言区 4月20日晚,在央视“情系玉树,大爱无疆”赈灾募捐晚会现场,一位来自玉树的村支书用藏语表达对全国人民援助灾区的感激之情。但他浓重的方音让藏语翻译当时未能完整翻译出他的意思。节目重播时导演找到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玉树人桑丁才让,翻译的困难才算解决。

  鉴于不同地域的方言差异,整个藏区通常自西南向东北依次划分为“卫藏”、“康”和“安多”三大方言区。其中卫藏方言分布在雅鲁藏布江的中上游地区,包含了西藏自治区的大部分地方;康方言区介于卫藏和安多之间,包括青海玉树、西藏昌都、四川甘孜、云南迪庆地区以及甘肃甘南的部分地方;安多方言分布在甘肃和青海(除玉树外)的各藏族自治州,以及四川阿坝的部分地方。“卫藏方言”如果看成是藏语的源头,那么“康方言”和“安多方言”则是在吐蕃民族扩张过程中,渐次蕃化了的周边诸羌语言。

  根据每个方言区的内部差异,还可细分为若干种土语。其中卫藏和安多方言各自内部的土语差别并不大,一般来说彼此通话问题不大。而康方言涉及的地广、人多,再加上两旁卫藏和安多方言的“干扰”,内部土语间的差异很大。 玉树位于康方言和安多方言的过渡地带 玉树不仅位于康方言区,又正好处于两大方言的过渡地带,与之紧邻的果洛地区就属于安多方言的地盘了。当地人对前往玉树的人有条忠告———“即使你懂卫藏和安多话,听玉树话依然可能是一头雾水”。 康方言区的人常说,他们藏话的特别之处在于“有声调”。而其他两大方言区的人也认为自己的藏话听起来有声调。不过,语言学家眼中的“有声调”并不停留在听觉层面,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定表意作用。卫藏方言大多有四个调,有代表性的如拉萨地区的藏话,具有与汉语“妈麻马骂”类似的声调,日喀则的声调甚至达到6个。如果听玉树和果洛人说藏话,仔细辨别就会发现,属于安多方言的果洛话没有声调,而玉树话有高低声调,与它所属的康方言又是一致的。

  比如玉树话中sa读31调时意思是“吃”,读53调时意思则是“土地”的“地”。对康方言来说,随着有些语音中清浊辅音的丢失,一些词衍化出能区别意义的两个调;而在安多话中,凭借着声韵母自身的复杂程度就足以传达不同的含义。

  敬语使用体现方言差别 各大方言区藏话的差异还表现在敬语的使用上。人大教授瞿霭堂先生曾以“干部”身份前往藏区作藏语调查。在拉萨的时候,藏民劝他们吃、喝,一般不用“sa”、“tong”这种普通说法,而用敬语“que”。因为在当地人眼中,“干部”等同于贵族身份。敬语也分好几个等级,比“que”更有敬意的词是“xi”,藏语中“阿爸”、“阿妈”的敬语就有四个不同等级。

  康方言与卫藏相比,敬语就要少很多。 来到安多地区,瞿霭堂发现自己的“干部”身份换不来一个敬语,觉得十分诧异,后来才知道,当地人除活佛外,对谁也一概不再用敬语了。

玉树康巴女子的漂亮头饰

  ●康巴汉子

  高大身材与游牧状态和饮食习惯有关 很多人来到青海,都想亲眼目睹“康巴汉子”的骁勇与英武之气。在桑丁才让眼中,他们康巴人的典型特征是身材高大、身板结实。“只要走到街道上,康巴人与卫藏和安多人的差别一眼就能看出来。”他说,康巴人的高大与遗传有关,而身板结实则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状态以及餐桌多牛羊肉的饮食习惯有关。桑丁才让的儿子虽然只有14岁,身高已达1.85m,看着儿子已开始朝典型的“康巴汉子”发展,他颇感自豪。 康区的女人大多善于持家,家里的财物管理、子女教育、老人赡养都由她们负责,而外面的事务就交给了康巴汉子,因为和南方的贸易交往密切,康巴汉子往往又善于经商。桑丁才让觉得安多人和卫藏人身上也有很多康巴人不具有的优点。比如安多人性情文静,善于做学问,卫藏人则文质彬彬的,也出过不少有名的佛学家。 康巴人的性情更为豪放。桑丁才让说他小时候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做一个信守誓言的康巴人”。只要和别人说好了的事情就不容反悔,如果和别人发誓结成兄弟,就要做到生死与共。但另一方面,康巴人也往往是“性情中人”,有时几个人正在一起喝酒,因为言语不和而动刀子的事情也不少。

  立体感强的面孔传达坚定力量 曾有人把卫藏与康巴地区的藏族分为藏A型和藏B型。卫藏地区的藏A型的特点是短头型、面孔宽、身材较矮,又被称为僧侣型。藏B型的康巴人特点为长头型、面孔窄,身材高大,又称为武士型。康巴人立体感强的面孔,常常让一些外来者十分痴迷。前不久孙东作为志愿者前往玉树援助,“虽然当地的房子倒了很多,不少人还失去了亲人,但当地听不到什么哭声,康巴人那种高鼻梁、线条清晰的面部轮廓,总给人传达着一种无比坚定的力量。”

  孙东一行在玉树捐赠了一些物资,当地有人虽然不会说汉语,却自发举起写着“谢谢”的牌子向帮助他们的人致谢。康巴人打交道喜欢直来直去,好就是好,不好可能就被当作“敌人”。他觉得这大概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那么高的海拔弄点氧气不容易,他们也懒得费心思绕那么多弯子了”。

玉树当地人平时放牧或务农,每年5月则家家户户都挖虫草。

  不逐水草而居,但逐虫草而行

  在藏族文化中,康巴人历来以彪悍、粗犷、华丽著称,横断山脉也培养了他们走出深山经商的传统。所以藏区的巨商大贾中康巴人是最多的,而作为商贸中心的结古镇,康巴人又充分发挥其商业头脑,在传统牧业基础上,兴起虫草和藏獒等新兴经济模式。

在结古镇,藏獒养殖已成为当地一项重要产业。

 

  藏区贸易 牧马、藏獒、虫草

  “不是的,跟你想象的不一样。”曾多次前往青海藏区进行中小学教育考察的摄影师郭铁流说,“在结古镇,你很难看到那种真正传统的藏族民居,人们穿着牛仔裤、T恤衫从平房走出来,跟普通县城没什么区别。”

  根据记载,传统的玉树藏族民居应是碉房,倚山建房,以石砌墙,据说由能工巧匠不画图、不吊线直接施工建成。然而,地震前结古镇的民居大多已为现代建筑结构,只是门窗外墙上的彩绘和夸张的黑色窗套,依然保存着藏域风格。

  青海大多地区都为安多藏区,而玉树作为青海省藏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则为康巴藏区。而自治州首府所在地结古镇,自古以来就是进藏的门户,实际上“结古”藏语意为“货物集散地”,它不仅是青海西宁、四川康定、西藏拉萨三地之间的重要贸易集散地,也是玉树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

  与结古镇不同,玉树其他地区如称多、囊谦、杂多等,依然以畜牧业为主,在古代玉树是西羌牦牛种地,而玉树马更是青海三大名马之一。来自玉树杂多的索朗扎西说,有一种产自杂多草原的格吉花马,据传说是格萨尔王的坐骑,价格是普通玉树马的两倍,而且极难获得,“在赛马会上,你有幸会看到这种马,马主通常会不惜重金来装饰他的爱马,比如马蹬涂有防锈珐琅,连鞍翼、肚带、稍绳也用香牛皮裁制而成。”

  据郭铁流介绍,不过为了保护草原生态,政府现在通过补贴的方式鼓励牧民控制畜牧的数量和面积。而这几年,藏獒和虫草则成为结古镇人新兴的收入来源。玉树是藏獒的故乡,“在结古镇,过去以放牧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如今藏獒养殖则成为当地一项重要产业。”摄影师任建军说,“但在更为偏远的草原,你方能感受到牧人与藏獒之间的情感,几乎每个牧民家庭都养藏獒,对他们说,藏獒是神兽,也是家庭的一员。”

  更为人熟知的则是玉树虫草,很多当地人平时放牧或者务农,每年5月则家家户户去挖虫草。现在,政府已经针对生态环境进行虫草采挖的限制性政策,据了解,今年地震前每斤虫草价格达到5万多元一斤,地震后则涨到了6.3万元一斤。

  康巴服饰 玉树赛马节上的极致华丽

  对自由摄影师任建军来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玉树的赛马会。每年的7月25日至8月1日,在结古镇附近的草甸草场上,你能感受到最绚丽的康巴文化———原生态歌舞,神奇的说唱艺人,各个流派的帐篷寺院,僧人与藏民一起拔河,而康巴人的传统服饰更是美得炫目。“当地人把家中收藏的最隆重的服装和配饰都披戴在身上,在雪山、草原、蓝天的映衬下,满目亮彩,宛如天堂一般。”

  在藏族服饰中,康巴人的服饰本来就以华丽雍容而著称,而玉树因为身处青藏高原腹地,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因此与云南迪庆、四川阿坝的康巴地区相比,他们的传统文化和服饰保存得更加完整,也更加精致。“所以,你如果要体验最华丽的康巴服饰,一定要选择玉树的赛马节。” 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生活在西宁的任建军数年来几乎到过所有藏族地区,尤为熟悉玉树,他说,在玉树赛马节上,你会发现康巴人最耀眼的是他们的头饰,大量的金、银、巴珠、松石、珊瑚、珍珠都缀在头上,有的甚至从头披挂到脚,前胸和腰际挂着比碗口还要大的嵌金银饰———嘎乌。走起路来叮当作响。“他们把全部财富和智慧都体现在服饰上,这其实是高原牧人传统的消费方式,自古就是这样,康巴人将数代积聚下来的财富,统统穿在身上、戴在头上,走到哪里带到哪里。”

  不同地区的藏族服饰差异很大,比如同是袍服,拉萨的高雅、协调;后藏的质朴、自然,安多的粗犷、厚重;康巴的洒脱、华丽;再比如配饰,在卫藏地区节庆期间能看到造型夸张的巴珠头饰,而嘉绒藏族女子则在头上顶一块折叠成六层的黑色头巾,用辫子扎紧,头巾用五色线锁边绣成各种图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但凡了解并熟悉藏地文化的人,都会对玉树节日上浓郁的康巴风情赞不绝口。由于身处青藏高原腹地,交通不便,气候条件恶劣,因此玉树并不是一个大众意义上的旅游胜地,“与拉萨、日喀则、云南迪庆等藏区旅游胜地相比,这里更为偏远陌生,实际上它对游客是有选择的。”即使在最为热闹的商业重地结古镇,你也绝不会看到拉萨八角街那样兜售旅游纪念品的商贩,更不用说那些动辄就海拔4000米以上的其他地区。

  ■ 生活在玉树

  藏刀 通体彩饰刀形醒目

  玉树藏刀无论男刀女刀,皆用丰富的材料通体交叉彩饰。男刀外观造型笔直,鞘首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宽出鞘体数毫米,看上去就像一个小小的盾牌。其外部镶饰材料主要有金属叶片、金属丝、鲨鱼皮、宝珠等。

  年俗 用糌粑糊糊写下“扎西德勒”

  新年前夕,饱经风霜的老人们用食指蘸上糌粑糊糊,往明净的主房墙壁上,一笔一画地写出藏文“扎西德勒”,还把青稞穗陈列在庭柱的柱头上,期望新的一年获得丰收。

  枝叶繁多的莲花秘境

  自古以来,玉树就是唐蕃古道上的重镇。玉树州府结古镇在西宁和拉萨连线的中间,被认为是整个青藏高原的地理中心。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也被众多教派“看好”,希望在此地壮大自身势力,随着历史的沉积,四大藏传佛教在玉树自然融合。

当地妇女在新寨玛尼城前

  ●玛尼堆

  刻满经文和佛像的建筑艺术

  如果行走在西藏、青海、滇西北、甘南等藏区,路口、湖边、山上或者寺庙旁边,随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堆砌成不同形状的玛尼堆,这是信佛藏民们祈福的代表。“有趣的是,不同地方的玛尼堆,堆放形状和雕刻手法也不同,比如昌都、阿里地区多线刻、减底阳刻,拉萨、日喀则地区流行浅浮雕;青海的玉树、班玛、泽库等地的玛尼规模都很大,堆砌得像一堵墙,而甘孜玛尼的形状则非常规律,呈金字塔、坛城、圆锥等形状。”曾在青海、西藏生活多年的郭毅介绍道。

  然而,令他印象最深的,当属玉树州境内的通天河畔的玛尼法会:“每年的藏历十二月初十,位于通天河畔的噶举派(白教)寺院赛巴寺都要举行玛尼法会———几百人在结冰的通天河面上,书写巨大的“六字真言”,在当地人看来这是一种敬神积德的善行。” 而摄影师翟东风则表示,在众多藏区玛尼艺术中,他对和日石经墙、勒巴沟岩刻印象最为深刻。前者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乡德敦寺后的山坡上,自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由德敦寺的僧人和附近的民间艺人,共同雕刻堆砌的这面石经墙高3米,宽2.5米,长200余米,由10万余块自然石片刻经成文后排列而成。

  而勒巴沟岩刻则位于通天河畔,“刻有六字真言和经文的玛尼石处处可见。”据说,这是文成公主进藏停驻沟内时,一边向当地藏民传授种粮织布等技艺,一边由随行工匠雕刻而成。

  【特写】 25亿块玛尼石堆出 新寨玛尼城

 “站在玛尼石城下,你的感受只有惊叹!”背包客杨乐说,“25亿块玛尼石堆砌在一起,有3米高,一个足球场那么大,门巷和石墙上挂满彩色,这里的玛尼石出自不同年代,上面刻有经文、图像,风格迥异。”这座堪称世界第一大的玛尼石堆位于结古镇东的新寨村。由于玛尼城四面皆是平地,很难找到角度拍摄出其全貌,因此要感受那种宏伟的气场,惟有亲临其境。

作为萨迦派(花教)寺院,结古寺有典型标志———围墙底部到顶部有用黑、红、白三种颜色涂成的条带。

  四大藏传佛教派系寺院汇聚地

  ●玉树寺庙

  1998年,摄影师翟东风曾专程赴青海拍摄寺庙,几乎走遍青海藏区,拜访了15家最具代表性的寺庙。时隔12年,他对青海藏传佛教寺庙印象最深的是:“十分安静,几乎没有游客,有的寺院甚至不接待外人。而秋天农忙时节,一些寺庙大门紧锁,僧侣们都去秋收,为了让我们拍摄,才专程回来打开经堂。”

  而去年才去过玉树结古寺的驴友杨乐也说,即使作为青海省最大的萨迦派寺院,那里也非常安静,绝对没有西藏一些寺院游客如织的景象,甚至不收门票。 翟东风回忆,当时在青海藏区拍摄寺庙,最大的困难是交通不便,除了位于西宁附近的塔尔寺,很多寺庙都藏在深山里,“比如位于青海东部化隆县的夏琼寺,雄踞黄河源头,依山而建,气势磅礴,山路非常艰险,若从放羊的小路攀登,则需五六个小时。”而西宁的自由摄影师任建军则特别推荐位于玉树州东南部的囊谦县,“那个仅有7万人口的小县,寺庙数量却是整个青海省最多的,但普通游客很少前往。”

  据玉树州政府网资料记载,玉树属藏族聚居的全民信教区,因地处中原通往西藏的唐蕃古道上,以藏传佛教为中心的寺院颇多。现州境内有各类藏传佛教寺院192座,除两派合住寺13座和2座派系不明寺外,177座寺院中,萨迦派寺院22座,格鲁派寺院23座,宁玛派寺院31座,噶举派寺院101座。

  如果你去玉树,当地藏传佛教的寺院一定不能错过。在玉树州你可以看到四大藏传佛教派系的寺院,而这里也以多元融合的藏传佛教文化而闻名。

  【特写】 结古寺 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位于玉树结古镇镇郊的结古寺为萨迦派在青海省内的主寺,依山而建,殿堂僧舍错落有致。作为萨迦派(花教)寺院,寺庙建筑具有典型的标志———围墙底部到顶部有用黑、红、白三种颜色涂成的条带,分别象征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这里曾出过许多高僧,最著名的当属一世的嘉那活佛。

 
 
 风景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