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特产论坛BBS| 广告热线:027-85302667 | 设为首页 |

             
八角鼓是满族、白族、汉族等族打击乐器

网址:中国特产网

进入论坛
来源:中国土特产114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八角鼓简介
  八角鼓是满族、白族、汉族等族打击乐器。明代已开始流传于北京。满族、白族、汉族拍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和云南省大理、剑川等地。

八角鼓的全班
  八角鼓的全班应包括:鼓,柳,彩三种。鼓是八角鼓,柳是小曲,彩是戏法。由来“八角鼓,响叮当,八面大旗插四方。大旗下,兵成行,我的爱根在正黄。黄盔黄甲黄战袍,黄鞍黄马黄铃铛。……”   这是一首名叫《接爱根》的满族情歌,它描写清代满族八旗子弟保卫祖国疆土英勇打败罗刹 (即沙俄),妻子喜迎丈夫凯旋而归时所唱的歌曲。八角鼓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民间乐器。


外观
  八角鼓规格尺寸有异,常见者鼓面对角长16.5厘米~19厘米,鼓框高4.8厘米~5.5厘米,单面蒙以蟒皮、驴皮或马皮,以小鳞蟒皮为佳。四周边缘亦镶嵌骨片作为装饰。在鼓的七面边框木板中间,均开有海棠花瓣形的透孔,中间用铜钉各穿一对铜制小钹。另一面框板上装有一个小铜环,系以鹅黄色或大红色丝绳花结,下垂两束丝制鹅黄色或大红色长穗为饰,表示谷生两穗,象征丰收。外观小巧玲珑,制作精细,除可作为乐器演奏外,还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演唱形式八角鼓自乾隆末年以后,盛行于满族旗籍子弟中间,多组织票房,编词演唱以为自娱。旗籍子弟演唱的八角鼓包括5种演唱形式,①岔曲。②群曲,由多人齐唱、轮唱,有鼓、板、锣、钹和弦乐伴奏。刘振卿《八角鼓遗闻》记述满族票友宗承芝说:清乾隆四十一年,阿桂征服金川凯旋后,将乾隆皇帝所制之《大有年》、《万民乐》、 《龙马吟》等满语军歌译为汉文,以八角鼓曲调谱曲,用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乐器金川鼓、大铜铙、铜钹、小锣等击节,使军士合奏而歌。清代多由子弟栗友应邀在亲友的喜庆堂会上演唱,民国以后已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的曲艺团体曾对这种形式加以改革,由多人亦歌亦舞来演唱,称为“单弦联唱”。③拆唱八角鼓,由演员分饰正、丑脚色,根据曲词内容及人物的多少,由3~5人分包赶角,一般以3人演唱的节目为多。因其演唱近于戏曲,俗称“八角鼓带小戏”。这种演唱形式兴起于乾隆、嘉庆之间,嘉庆三年刊行的戴全德《浔阳诗稿》中有一支小曲,专咏拆唱八角鼓的演唱情况。演唱时以丑脚为主,曲词中穿插很多插科打诨的说白,近于相声的逗哏,徒供听众取笑,趣昧不高,已渐衰落。④单弦。⑤双头人,演唱内容与单弦相同。清代对演员自弹自唱的形式多称为单弦,而以一人持八角鼓击节演唱,另一人操三弦伴奏者称为双头人,或说双头人是由两人共操一担三弦,一人按弦,一人弹拨,同时轮唱曲词的形式。


主要演奏技巧
  主要演奏技巧有“弹、摇、碰、搓、拍”诸法。   弹:以左手持鼓,右手指弹击鼓面,是八角鼓的基本演奏方法。分为“单指弹”、“双指弹”、“联弹”等方法。   摇:以左手持鼓摇晃,使鼓与小钹碰撞发声。   碰:以左手持鼓向右横碰右手指而发声。   搓:以右手大指从鼓面外沿边逆转向上搓圆圈至里沿边一周,由食指弹击鼓面一次。因鼓面蟒皮刺朝下,故逆搓可使鼓皮震颤,进而使鼓框上的小钹颠响。   拍:以左手持鼓,右手单拍鼓面,用于演奏完毕,以示结束。拆唱八角鼓 拆唱八角鼓形成于清代中叶。又名“牌子曲拆唱”、“ 八角鼓带小戏”、“牌子戏”。是由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的“岔曲带戏”发展而来。“拆唱”,意即将由一个人演唱的曲目拆开改由二三人至四五人依情节、人物分包赶角演唱。清代俗曲集《霓裳续谱》就收有称为“平岔带戏”的曲词四种: 《青云路通》、《太君有命》、《旷野奇逢》和《沉沉睡》 。据《霓裳续谱》点订者王廷绍序文所述,当时这种平岔带戏及其他各种时调小曲,是由优童来演唱的,“妙选优童,延老技师为之教授。一曲中之声情度态,口传手画,必极妍尽丽而后出而夸客……红氍匝地,灯回歌扇之光;彩袖迎人,声送明眸之睐。朱缨白纻,与晓风残月争妍,亦所以点染风光,为太平之景色也。”


演奏技法
  清代乾隆年间的岔曲带戏,由于是优童演唱,多以正旦、小旦为主要角色。到了旗籍子弟演唱的拆唱八角鼓里,就情趣大异,改以丑角为主要角色,且曲调除〔岔曲〕外,开始使用各种曲牌。常用的有〔南锣北鼓〕、〔云苏调〕、〔耍孩儿〕、〔流水板〕等。嘉庆三年(1798)刊行的戴全德《浔阳诗稿》中有一首小曲描述当时拆唱八角鼓的演唱情况:“〔花柳调〕八角鼓,武艺高,伙计三人嗓子好。做正的打鼓弹弦子,丑脚是站着。家伙响动开唱:曲词新鲜,嗓子脆娇;丑脚斗亘(即逗哏)堪笑,脖子打肿了。可爱初次听,真畅快,可惜再复说,俗气了。”


角色
  拆唱八角鼓有正、丑两种角色。根据故事内容人物的多少,由二至五人分包赶角,一般以三人演唱的节目为多,弹弦的也唱一二个角色。演唱时,仅由丑角一人化妆。既以丑角为主,也就在唱词以外穿插了很多插科打诨的说白成分。这些插科打诨,大半与故事内容无干,只是抓哏凑趣的噱头,游离于剧情之外,供听众取笑而已。


拆唱
  拆唱八角鼓的表演讲究说、学、逗、唱,而其中又以逗哏为最重要。从现存的作品看,丑角所用语言的逗哏手法有“三翻四抖”、“谐音打岔”、“俏皮话”等,庸俗的“伦理哏”也时有所见。有人认为,拆唱八角鼓中的丑角逗哏,直接源于北京流行的高腔戏丑角的插科打诨。   清人小说《风月梦》第十三回,有描述道光年间(1821-1850)旗籍子弟在扬州演出拆唱八角鼓的具体情景:“三个人上来,将桌子摆在中间,有一个拿着一担大鼓弦子坐在中间;那一个拿着一面八角鼓站在左首;那一人抄着手站在右边。那坐着的念了几句开场白,说了几句吉祥话,弹起大鼓弦子,左边那人敲动八角鼓。那坐着的唱着京腔,夹着许多笑话。那右首的人说闲话打岔,被坐着的人在颈项里打了多少掌,引得众人呵呵大笑;这叫作斗绠儿(按即“逗哏”)。”上述站在右首的人就是丑角,表演分工是逗哏。   拆唱八角鼓以三个人分包赶角的表演较多,民国后由于表演双簧的专业艺人大都兼演拆唱八角鼓,遂改成两人演唱,即一个人担任丑角,一个人演其他角色兼三弦伴奏,丑角于舞台上临时作简单装扮。演出时在唱词中间穿插了很多抓哏逗乐的内容,以活泼气氛。清末民初,拆唱八角鼓开始和各种大鼓、相声、双簧、戏法等技艺同台演出,被统称为什样杂耍。民国初年以来的著名演员有郭荣山与韩永先、杜贞福与果万林、顾荣甫与尹福来等数档。主要的曲目有《汾河湾》、《小上坟》、《双锁山》、《赵匡胤打枣》、《怯算命》、《胡迪骂阎》、《打灶分家》等。由于曲目较少,趣味格调不高,演唱和表演很少革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衰微,后继无人。北京市曲艺团存有1980年徐澣生、蔡源莉据顾荣甫、尹福来演唱记录的《汾河湾》等八段曲词及录音。


演出时的顺序
  其演出时的顺序通常为:
一、序幕
  ——三个节目。   1、五音大鼓;2、单弦或杂牌子曲;3、红柳、琴腔等小曲。
二、正式演出
  ——六个节目。   1、岔曲:用三弦、八角鼓伴奏,唱两个小岔曲,一个大岔曲。   2、逗哏:二人或三人插科打诨说笑话,顺便介绍各种节目演员的姓名。   3、腰节:包括群唱《四季黄鹂调》、《大八仙》、《渔家乐》、《万寿香》等。   4.古彩戏法或三人逗哏。   5、连珠快书或双簧(原名“双学一人”)。   6、拆唱八角鼓:又名牌子戏,二、三人分包赶角演唱,曲目有《喜荣归》等。   全堂八角鼓中,除说唱曲艺外,还穿插了一些杂技,如耍盘子、舞剑、钻圈儿等等。



 

 
 
 风景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