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特产论坛BBS| 广告热线:027-85302667 | 设为首页 |

             
苏州丝绸

网址:中国特产网

进入论坛
来源:原创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苏州丝绸已有三千年的历史。苏州盛产丝绸,素有“丝绸之乡”、“丝绸之府”美誉。《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功州产丝甚为丰饶,居民中有巨量生丝,苏州制成之绸缎,除供自己消费外,并远销其他市场。”
    苏州吴国都城,据《说苑》记载:“春秋时代,晋平公(公元前557~前531年)使叔问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据《史记》载:公元前549年吴公子季扎聘郑,曾送给郑相子产数十匹白经赤纬的丝织品。观此可见,苏州在春秋时已用丝绸制品和丝织品作赔礼了。相传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曾在苏州城内拓宽了几条大河,河上行舟,居然用锦缎作帆。
    三国时期(公元222年之后)吴王孙权视丝绸产品为“瞻军足国”的重要物资,除要求在农村生产外,还在苏州城内设立官办织络作坊。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称帝,东吴进贡的丝绸,“盈路”皆是,赐给部下的缯绢也是动辄千匹,多达万匹。左思在《思都都赋》中说:“富中之甿,货殖之迭,乘时射利,货车巨万。”可见当时商业之繁荣。
    唐代的苏州由于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蓬勃发展,丝绸业更加发达。据《姑苏志?田赋》引《大唐国要图》中说:“姑苏丝绸繁多,吴中岁贡经丝绢、绫绢、乌银绫、衫缎、罗、纻布、折皂布。”在《唐书?地理志》和《客座赘语》等书中也提到苏州盛产红绫布和八蚕丝弼绫等。唐代苏州生产的丝绸产品十分丰富,在唐穆宗长庆、唐敬宗宝历时期(公元821~827年)苏州出现“缭绫”。晚唐吴越时期苏州又出现织锦。
    宋代随着经济中心南移,苏州的丝绸生产更加繁盛,已成为全国的丝绸中心之一,有所谓“茧簿山立,缫车之声,连甍相闻”之称。北宋时期苏州织锦技术十分高超,朝延还在苏州设置“应奉局”,专门督办绫锦等府内用物。据《图经续记》记载:宋神宗元丰3年(公元1080年)苏州岁输各类丝织品达8万匹之巨。可见当时苏州的丝绸生产能力已相当可观。元代朝廷在苏州设立“织造局”,专织宫廷和百官穿用的加金锦缎。当时苏州生产的织金锦雍容华贵,光彩照人。
    明、清时期苏州丝绸业已形成了产销相联的特点,从生产到销售由三部分人组成,即“丝帐房”、“机户”、“机匠”。“机匠”受雇于“机户”,出卖劳动力;“机户”则根据“丝帐房”的来料和要求加工各种丝绸产品;“丝帐房”拥有雄厚的资本,用“放料取货,以货出售”的方式,从事商业经营,并可根据顾客的特殊需要,向“机户”定货。这种产销相连的经营方式,对苏州丝绸的生产起了积极作用。据《明嘉靖吴邑志》记载:“东北半城,万户机声,绫、锦、纻、丝、纱、罗、绸、绢,皆出郡城机房。”品种达30多个,年产量达10万匹,行销全国,其时称“绫有二物,衣被天下”之城。又据《吴县志》记载,当时苏州全城有“比帐房”57家,从事丝绸的销售业务。清代乾隆年间苏州人徐杨画的《盛世滋生图》对此做了生动的描绘。
    解放后苏州丝绸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丝绸品种有绸、缎、绫、罗、锦、绢、葛、绨、绉等十几个大类、160多个品种,并创造出驰名中外的“塔夫花、素二绸,伊人绢、迎春娟、条子花绢”等名牌产品。
    今天苏州丝绸更以其色泽艳丽、平整光亮、柔软润滑、轻松耐穿的特色而深为中外人民所喜爱,其产品畅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
    苏州振亚丝织厂和苏州新苏丝织厂生产的凤凰牌62035织锦缎在1979年就获国家金质奖。苏州新苏丝织厂生产的飞童牌50155条子花绢和飞童牌51815伊人绢及苏州绸缎炼染一厂生产的飞童牌51817迎春绢,在1984年国家质量奖中均获银质奖。

 
 
 风景名胜